艺术家应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尊重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本地文化,尤其是村民的意愿;用适当的方式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用多元的手段传播乡土文明和乡土生活;用合理的途径承载乡愁,延续记忆。

艺术激活乡村的创新设计包括三个阶段:以文创促“非遗”走向市场;以文创促原生态发展、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通过合理的村庄设计规划保证前两项目标的实现,并健康循环。
农村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载体,承载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村庄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农村生态的发展。因此,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论。
艺乡建汇集艺术学、社会与人口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公共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领域教授,以及多年从事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一线专家,以艺术与创新设计为抓手、跨专业、多维度研究并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农村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的学理研究和项目实践,艺乡建探索出一条系统性的艺术激活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
艺乡建的作业模式则是基于系统化顶层设计,以区域资源禀赋为根基,在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艺术自身所具有的激活性、生长性和在地性优势,形成乡村村落(城镇)的内生性成长。艺乡建的项目作业,则强调策划导入的基础与策略,以及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执行落地。近年来已经成功完成了贵州丹寨“乡村艺术驻地创作模式”、河南淅川“自然生态产业导入模式”、湖北孝感“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传承模式”、浙江衢州“产业艺术节植入模式”等多个乡建项目的有效实施。


展评

“艺乡建”:艺术乡建的又一成果
陈炯带领的“艺乡建”团队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打成一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从本次展出的包括规划、建筑、景观、雕塑、文创、导图、视频等内容看,足以体现“艺乡建”团队的工作成果,可喜可贺。预祝以陈炯为首的“艺乡建”团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取得更大成果。
贾方舟
著名批评家 策展人

以美扶智 艺建乡村
借助艺术的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文化,让村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是“艺术乡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村民以主体身份全程参与,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得以巨大提升,中国才会真正实现现代化,在这个时代节点上,以艺术振兴乡村既是一个战略布局,也是改善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益切入点,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黄丹麾
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导

心相
据说,历史学家们习惯于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长流的横截面去剖析时代的特征。那么,在当代这个横截面上又当是怎样的呢?我想,在这个横截面上,也将会像陈炯教授的作品所描述的那样,展示给我们的当是那个——艺术殿堂与所在的外部世界——“乡风生态”语境融为一体的“心相”。由此我以为,今日的设计与艺术之所以被看作当代文化结构的内核,已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了。
相信观众看了陈炯在艺术之路耕耘中隐隐约约看到了血脉相通、融合贯通的灵魂心相,也再一次验证了这种既代表空间又代表时间的超验未来的情怀,这种探索、创新的心相,正是人类存在于时间长河里的意义所在!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
光华龙腾奖委员会荣誉主席
美田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怀旧与未来
艺术之于乡村,正如理想之于人生。留下记忆、表达情感和描绘希望是艺术的基本功能,乡村昨日的记忆和今日的乡愁需要艺术来表达,乡村的未来也需要艺术去展现。缺少艺术表达的情感是空洞的,没有艺术的乡村则是乏味的。艺术家对社会和生活更加敏感,也更善于表达。陈炯博士及其带领的“艺乡建”团队聚焦中国传统乡村,他们基于过去而面向未来,始于怀旧而志在创新,既是追忆者也是追梦人,一心为乡村振兴谋求一条艺术之道。
郑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博导

“艺乡建”把艺术设计在大地上
这次展览为艺术设计嵌入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做了细致和精当的总结,在展览中被呈现为:主旨在于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以“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为主路径,以艺术手段“发现乡村之美、亲近乡村之情、创意乡村未来”,将当地的人、文、地、产、景、财等特色资源,以艺术“双创”的价值提升,以村民为主体的系统性建设,达成五大要求目标,在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过程中推动乡建项目落地。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

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艺术振兴乡村,不仅仅从环境上完成了乡村风貌上得到了改变,得到了升华,更是从精神层面,使农民得到了升华,农民变得高尚和纯化,不再是以追求农业利益更是从美学的角度提升了农民的自豪感,使乡风文明得到了延续,五千年的传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农村非物质农耕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延续。陈炯教授在艺术和乡村振兴中得到了转换。把艺术做到了和朴素的的土地做到了有机融合,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周帆
中青城投旅游集团 湖南公司董事长
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委会会员
北京四川商会文旅顾问

让艺术助力乡村展翅飞翔
艺术振兴乡村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在目前以构建城市群为主的后城市化阶段,乡村与城市的互动将更加频繁和紧密,在未来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如何以地域为单位,合理打造艺术振兴乡村的群落格局,有重点地科学选择不同乡村通过艺术有次序实现振兴的目标成为关键。若到那时,“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乡村振兴的目标就得以全面实现,更多人将会领略到乡村振兴中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教授 博导

在认知中重塑责任
陈炯艺术振兴乡村成果展是一次用新的眼光打量发展的空间尺度,试图展示艺术振兴乡村是如何做到对原有自然形式艺术地“变形”。因为对陈炯先生来说,这些形式并不是真正代表了对表象创造的过程,比起最终的形式,他更重视塑造形式的另一种力量—–让艺术放在乡村面前最终的那种繁盛形态。
王鹏
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艺术乡建·当代公共艺术的墨林今话
回望艺乡建,又见陈炯团队激活数字乡愁,贯通血缘、地源、民愿、资源的内生变量,将在地性,衍生性、激活性,多维度临界交互,艺术营造共融共生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代大地艺术中高歌猛进,笃实讲好并续写艺乡建美丽中国新农村好故事,在诗礼、学理、艺立的物化中,构建全新的大设计理念,作品写在大地上,暖在农民心中,回答今日中国设计艺术科学的社会生产力功能,践行为人民而艺术!
魏运成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委员
北京工业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二所所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中国文艺评论家、策展人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美影书艺委会委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通讯评审专家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