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课程第三期



 2018年7月9号至10日,“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班由

王京红老师

主讲了题为《

乡村风貌与广义色彩研究

》的课程。



王京红老师为大家讲述《乡村风貌与广义色彩研究》



王京红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留法色彩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营销与品牌化智库专家,年度《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撰稿人之一。国家人保部“色彩搭配设计师”的职业标准制定和评审专家,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建筑与环境色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色彩联盟专家委员。


王京红老师带领学员跳出常规思维,从色彩的角度重新认识乡村。

她说色彩不等于颜色,所有不透明的物质都有色彩

在课堂上,她分享了很多国内外的城市和乡村的案例。让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乡村风貌,懂得了从各地域的光照、土地颜色、天空颜色、建筑颜色等各方面来看色彩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关于村庄风貌改造的22个结论。

通过每个小组的讨论、分享,结合实例对家乡或熟悉的国内乡村现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大家对于乡村建设已经存在、现阶段遇到和以后需要注意方面有了更细致的思考。




王京红老师组织大家分组讨论



本次授课,王老师通过图片具体分析了紫荆城各个建筑的色彩变化,帮助理解浸泡在色彩中的城市;通过一些乡村的现状照片,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评价体系到措施体系到最后引出的导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和不同的维度,结合实例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并提出乡村建设应该避免的负面影响。

学员们也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观点,并进行相互探讨,最后老师针对每个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并指出不足,每个人都很受启发。





王京红老师对学员意见进行点评



2018年7月11日,“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班由

孙晓阳老师

主讲了题为《

乡村发展软件系统设计

》的课程。



孙晓阳老师为大家讲述《乡村发展软件系统设计》


孙晓阳是北京绿十字主任,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农道联众(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美丽乡村公益基金清农学堂教育长,台湾辅仁大学智慧旅游学院特聘高级讲师,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绿十字通讯》主编,《北京青年报》与英国大使馆“环保明星”评委,半汤乡学院特聘研究员。


孙晓阳老师首先分享了北京绿十字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明确的工作方向。孙老师从多年的乡建经验得出:建设乡村要明确自身定位,是帮忙不停乱。乡村不缺景观,缺的是活力;乡村不缺文化,缺的是展示。乡建中,“软件”的提升才是关键。她从乡村环境、组织建设、生态修复、能力培训、扶贫产业、传统文化、文创品牌、美丽乡村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而细致的地介绍乡村建设软件营运系统。

孙晓阳说:“在进行乡村建设中,语言很重要,要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农耕文明是一个和的观念,不能分得太细,方圆五十公里内的材料是适合当地水文气候,是可以延续可以使用的。而资源分类是乡村建设的基石,孩子和妇女是乡村内生动力。我们要尊重自然,不要总是改造自然。乡村规划最根本是要好用,其次才是功能性的提高,最后是美观。”

她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乡村和城市生活的区别。乡村建设也可以很时尚,有一种时尚叫自然原力。其中特别提到关于时尚概念,挖掘优化现有资源,打破内外需求障碍,以“时尚”为切入点,引导和传播理念,让农民自己发挥创造力。


2018年7月12日,“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班由何巍老师主讲了题为《关于在农村建筑的几点思考》的课程。



课程开始前何巍老师与学员互相了解



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实验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乡村建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地区建筑专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美丽乡村系统建设专委会委员,小城镇建设杂志编委。


何巍老师参与过多次乡村建设项目,对于农村建筑的方向把控及定位有很独到的见解。在课堂开始,何老师通过分享之前参与过的乡建项目,帮助学员们理解乡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认为要利用好原有空间,重新组织功能让空间复活。在乡村建设中,要作为合作者或者“学生”,向传统学习,向地域学习,向工匠学习,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乡村建设中要从小处着手,要先易后难,只有第一步成功了才更容易推动下一步工作。

从建筑边界方面,何崴认为:农村建筑应该简单一点,就地取材,接地气一些,不用过于复杂。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材质和形制的同时,乡村建设也需要一点“异类”,植入时尚的元素,它可以服务到村里来的年轻人,增加丰富度。




何巍老师在课后为学员解惑






培训地点:北京市房山区天毓山庄

撰稿人:黄思涵、吴雪红

编辑:张倚萌

乡建需要大家参与,欢迎大家投稿


请联系我们:1350316385@qq.com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初心与情怀”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员风采录第二期
下一篇文章
“初心与情怀”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员风采录第三期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