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座谈研讨会中,艺乡建团队与相关领导专家就“艺术振兴乡村”、“绿色产业振兴乡村”、“乡村振兴在大名”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室主任赵俊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及感受,就乡村振兴实践以及文化振兴实践,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其实是针对工业化、城镇化而言,和工业化、城镇化二者是不矛盾的。

在赵俊超主任看来,参考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工业化城镇化本身趋势不可逆转。乡村振兴在于如何在城镇化同时使得村庄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生存空间。谈及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赵俊超主任说:与农村匹配的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如曲艺、绘画、编织、剪纸等都是和农业生产、农耕文明紧密相连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不可避免要消失的,那么我们的文化使命是什么,就是要记录下来,等到若干年后,后人还可以发现其新的价值。
文化振兴是按照新的历史结构的振兴。文化经济形态的发展有文化要素,也有经济要素,文化价值决定产品价值,而要素的发掘形成新的产业。随着消费的多样化和资本的介入,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富集起来,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不一定广,量不一定多,而应集中优势做深做透。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中心副主任丛志强进行了发言。村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宝贵资源,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村民内生动力的激发是艺术介入乡村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艺术介入乡村中,既要关注艺术“结果”的价值,更要聚焦艺术“过程”的价值。充分利用过程与结果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及村民实际的情况而言,村民内生动力包括五个方面:志、智、美、信、心。志:观念意识,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改变“别人干,村民看”的意识问题;智:思辨力、创造力、实践力、协作力,改变“我想干,不会干”的能力问题;美:审美能力、美育融合,改变“要变美,何为美”的美盲问题;信:乡村文化自信、乡村价值认同,改变“村落后,村无用”的认知问题;心: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改变“无责任,无担当”的人心问题。

接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臧红印就绿色产业、乡村振兴与艺术文化说到,在乡村工作上,需要从一个点出发,边干边想,边想边干,要让规划方案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基于大名历史文化梳理,他提到,思维要先发散后集中,在实战中把绿色的、低碳的、循环的、高效的、高质量的、高收益的价值增添进去,把艺术的、进步的、舒适的、人文概念整合汇总,抓住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人文艺术、绿色生态等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甘露、赵宏伊以学生的视角就乡村振兴这一话题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请在座的专家教授进行指正,包括大学生身份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以及作用,新媒体,互联网以及青年消费者在乡村市场中的心里探究等。
本期座谈会顺利结束。
本次与会的成员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河北省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室主任赵俊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高级经济师 郝春燕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臧红印
河北省大名县扶贫办主任张胜利
国际商报河北记者站站长陈高鹏
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主任陈炯
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中心副主任丛志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甘露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赵宏伊
文字编辑:甘露
图文编辑:赵宏伊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