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
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陈炯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展
地点:
中国美术馆5号厅
展期:
2021.10.12-2021.10.20
温馨提示:您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amoc.org/)和微信“中国美术馆”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进行实名预约。
展评
牛 宏 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
“艺乡建”把艺术设计在大地上
得到陈炯博士带领的“艺乡建”团队,将在中国美术馆这个美术的最高殿堂举办展览的消息,感到非常振奋和欣喜!因为这是对“艺乡建”数年来的努力、汗水和成果的肯定,当然也是一次公众对“艺乡建”的“大地艺术”的检阅。
现代美国艺术史上有一种“大地艺术”,但这种“大地艺术”尽管摆脱了美术馆体制,让艺术介入生活。但这种“大地艺术”与陈炯博士的“艺乡建”团队的以艺术赋能乡村的做法和实践比较起来,后者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让艺术设计进入实际的村民生活,改变乡村的环境,提升乡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致力于是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艺乡建”团队的设计实践是这一理念的真正践行者。近十年来,“艺乡建”团队的足迹遍及浙江、湖北、贵州、云南、北京郊区等地,经受蚊虫的叮咬、暑热难耐和道路湿滑等考验。探索了一条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道路。2019年浙江省嘉兴举办的一次会议上,陈炯博士获评“新时代乡村发展杰出人物”。获奖辞是:“致力于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与研究,完成多个典型乡村与县域经济内生性成长案例,探索出系统性的艺术激活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新路。”这是对陈炯的“艺乡建”团队的近十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也是从上到下各个层级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中国过去了是一个漫长的农耕文明史,基于农耕而形成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市场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广大的农村为这个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力。但农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带有必然性)。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工业化的城市如何反哺乡村?不仅仅在于缩小城乡差别,维系社会发展的平衡,也在于如何保证在带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这个发展是一种文化上的有机升级,而非制造一个文化流失的乡村!也就是说,仅仅以资本形式介入乡村建设,是不够的。这一过程需要资本、政策、科技和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正是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切口。
“艺乡建”艺术设计嵌入乡村振兴,是一条逐渐探索的艰辛之路。它从最初的单一项目合作,最后走向模式探索之路,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个别项目的实施,只有个案价值,而个案的引领、推广价值有限,只有探索、提升出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模式路径,才具有广泛的意义。在这一艰辛的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的探索上,“艺乡建”团队,有几点值得提出来。第一,团队是一个跨界合作的团队,既包括地方政府、艺术设计人才,也包括社会学、农村经济人才以及地方工匠等。第二,注重乡村人才赋能,注意培养和调动乡村工匠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使得乡村本土文化的造血功能得到提升。第三,关注社区或区域的整体关联和脉动。陈炯博士的“艺乡建”团队,将自己的模式路径探索做了如下总结:“艺乡建的工作既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和设计创作,又组织包括艺术家、社会学家、经济学专家等在内的综合团队,致力于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与研究:艺术品创化后如何转化为价值,以及艺术产业如何在地化、产业化,通过乡村社区营造、乡土文化认同、乡村价值拓展、村落环境优化、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开发等振兴模式,促进城乡融合、生态融合,形成乡村村落的内生性成长,可持续地增加乡村收入。”
这是一个集点成线,逐渐探索出来的模式路径的总结。这个艺术设计嵌入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的形成,这次展览做了更为细致的和精当的总结,在展览中被呈现为:
主旨在于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以“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为主路径,以艺术手段“发现乡村之美、亲近乡村之情、创意乡村未来”,将当地的人、文、地、产、景、财等特色资源,以艺术“双创”的价值提升,以村民为主体的系统性建设,达成五大要求目标,在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过程中推动乡建项目落地。
这次展览是一个艺术设计嵌入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探索的展览。一方面在于展示已有的成就,但更重要的在于给人们以启示,以便于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有“怀乡症”的人们,有故乡可回,并眺望一个美丽的故乡。
文 | 牛宏宝
周 帆

中青城投旅游集团 湖南公司董事长
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委会会员
北京四川商会文旅顾问
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陈炯副教授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对中国人来说,对乡土的依赖,以及世代靠土地生存的农耕文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行为与思维模式。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是厚重的,我们不断的改造土地改进生产方式,不断地获取积极的生产力,也只有把情感和爱渗透在这土地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乡村振兴的提出,使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射到这土地,重新认识土地价值,重新找回价值,是中国人重新获得了力量,从而从土地中获得更大的文化继承,从而激发中国人的创造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土地的提升,更是文化的振兴。艺术设计振兴乡村,这是个从没探讨和尝试过得课题,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陈炯教授的艺术振兴乡村的有力探索,为我们乡村振兴做了另一个探索路劲。认识陈炯教授20年了,每次见面都给我不断的惊喜。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到博士毕业到再中国人民大学任职再到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开个展,每一个进步都是给我有着不小的惊喜,当然每个惊喜后面都是他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对艺术的执着,不断纯化的结果。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是艺术语言通过具体符号的艺术品,成为构成美学话语的结构性事物。美学话语艺术的符号学语言,与科学话语和技术话语并列为人类主要的三种话语。以美的形态呈现、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传达信息、没有语言交流障碍。艺术语言能够跨越国界和种族在人们心灵上达成一种共识,在人们思想上达到共通。艺术以无形的、春风化雨似的形式滋润和灌溉,是一种友好交流手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艺术能呈现的就是是全世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物质文化的客观需要,又是精神层面的主观需求。美好生活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艺术既是美好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美好生活体验的助力器。正因为艺术这些特质,陈教授找到了艺术与乡村振兴完美结合的密码”。陈炯副教授发起创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组成的“艺乡建”团队。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把艺术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并总结了一套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扶贫,振兴乡村创新性方法论。为十九大报告为“艺术振兴乡村”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成为新文旅行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陈炯副教授带领团队披荆斩棘,走街串巷,走过了山山水水,走过了农村山庄,新街古巷。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追寻的足迹。每走过的地方和村落都发生巨大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陈炯教授的艺术振兴乡村计划就是牢牢的抓住了十九大“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的” 精神要领。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美好蓝图,也为扶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陈炯副教授关注中国乡村的建设,并把自己的专业与乡建相结合,助力乡村精准扶扶贫,千余次实地考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以2016年下半年磨山村政府数据统计显示为例:在“艺乡建”团队进驻建设前,磨山村年游客量在800人左右,建设后年游客量在8000人以上,游客量同比增长了10倍;未建设前,只有零散的小规模种植养殖,建设后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单位的特色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等项目;未建设前,村庄杂草丛生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设了村史馆、石艺博物馆、石艺广场、休闲广场、生态广场等设施,公共核心区面积在20000平米以上;未建设前村民纯收入只有4600元,建设后村民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艺术振兴乡村,不仅仅从环境上完成了乡村风貌上得到了改变,得到了升华,更是从精神层面,使农民得到了升华,农民变得高尚和纯化,不再是以追求农业利益更是从美学的角度提升了农民的自豪感,使乡风文明得到了延续,五千年的传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农村非物质农耕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延续。陈炯教授在艺术和乡村振兴中得到了转换。把艺术做到了和朴素的的土地做到了有机融合,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如今,艺术乡建的模式逐渐多样化,有些地方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有些地方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些地方以文化创意推动农村手工艺、土特产走出大山……但也要看到,艺术乡建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造性,如何使乡村更加美好。值得更进一步探索。也希望陈炯教授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 | 周帆
展览视觉设计:刘芮彤、王少辰
本期推送排版:罗瑞仪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