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成立的“艺乡建”团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进行为期15天的现场调研及创作实践。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也做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战略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构成,也是工匠文化当代性传承的历史契机,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
结合当前国情国策,“艺乡建”团队将研究视野聚焦乡村,以“美丽乡村”战略智库的构建为目标,兼顾传统村落保护,对传统村落中工匠文化的创化性保护与村落发展进行系统性探索和多维度研究。探寻“美丽乡村”战略、传统村落保护、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复兴等四个社会热点之间的共通性。
传统村落的保护总是侧重于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层面,往往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如何科学地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村落发展的矛盾、将非物质文化转变为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战略的主角,是本团队探索的焦点。
此次“艺乡建”团队研究的意义主要包含理论、方法、应用等以下三个层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唯有浸润和涵养了文化的“美丽乡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艺乡建”团队立足丹寨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匠心创意,寻觅“美丽乡村”建设新解答,以艺术之道、设计之道、 工艺之道相融合的方式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
▽王家村(苗族刺绣)拦门酒
▽芦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艺乡建”团队成员体验芦笙表演
▽卡拉村(鸟笼)苗族姑娘
▽工作中的蜡染传承人
▽苗族背扇
▽“艺乡建”团队负责人陈炯副教授(右一)与丹寨县政府领导韦士勇(左一)一起讨论
▽丹寨县城
(指导老师:陈炯、丛志强、葛勇、唐晓刚;文字编辑:杨美琪;图片编辑:刘艺坤
;
支持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