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乡村公共艺术事业
积极影响区域政府决策,推动公共艺术设施、公共艺术产品供给、公共艺术管理运营的城乡融合,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艺术服务权益。积极探索和完善城乡艺术一体化建设模式,努力探索艺术管理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公共艺术服务,建立起县、乡、村全面覆盖、传输快捷、服务优良的公共艺术服务网络。
2)-实施艺术标志性建设工程
通过建设重大艺术工程,培育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引进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信息技术、新兴媒体、文化会展、艺术培训等项目,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与互动,建设文艺创作村(基地);依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资源优势,建设艺术基地。倡导艺术创作本土化,“写乡村、唱乡村、画乡村、塑乡村、影乡村、舞乡村”,推出一批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准的精品力作。
3)-建设艺术振兴培训平台
乡村艺术教育平台包括基础设施、组建艺术扶贫志愿者队伍、立足乡土资源打造艺术教育基地三方面工作。培训也包括研学、教学、游学三类。研学包括“公益大讲堂”、“组织村民与五个振兴”、“农文旅融合”、“乡村艺术管理”公开课,以及教授讲课解惑、运营实践辅导;教学包括实践技能人才培训、产业链技能人才培训、农特微商培训、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培训;游学则围绕“教育亲子、敬老孝亲、农村电商、乡村建设、农旅融合、艺术管理”等基地的参观游览,跟随艺术家实地游学。
4)-建设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形成“艺术创作—作品IP—版权交易—旅游消费”的上下游联动、全方位整合的产业发展态势。将乡村建设成世界各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窗口,引进国际艺术交流项目。从艺术教育和工匠文化交流入手,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次全面交流,形成“艺术创作—作品IP—版权交易—旅游消费”的上下游联动、全方位整合的产业发展态势。充分整合艺术资源,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策展人和艺术家,发现并推出具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以资本整合的方式,成立艺术基金会,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表现中国文化主体价值观的作品,推出中国本土艺术大家并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5)-规划艺术创意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链需要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结合县域产业链做好产业规划,把工匠技艺、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等新兴艺术业态,成功运用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提高创意设计对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通过连锁化双创平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服务、运作模式。
6)-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文化艺术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通过完备交流、创作、交易、展示、艺术培训等各项功能,成为完整产业链条。包括①乡村艺术馆;②以驻村艺术家、各种主题艺术村为主的创作基地,包括艺术家村、雕塑村、陶艺村、音乐家村、作家写作营、动漫艺术村、生肖艺术创作基地、宗教艺术创研基地;③艺术品交易街区和基地;④艺术培训基地。⑤休闲街区、自然生态景区。⑥有艺术交流和公共活动区域,包括民宿、演艺中心等。
7)-通过功能聚落的生长组合构成产业基地。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功能和不同的现状基础,以“群落”模式进行布局,是实现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随着产业发展,模块化建筑单体会生长、组合成形态各异的院落;院落的生长、组合造就了功能类似聚落;不同功能聚落的生长、组合构成群落;群落的生长、组合就构成了完整的产业基地。集文化艺术(产、学、研、交易)、文化度假(观光、休闲与度假)、文化居住(置业、旅居)于一身的新功能区和全新的社区业态,以“本土、生态、艺术和世界”的核心价值贯穿基地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运营等所有方面。
8)-推动乡村品牌化建设
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人文和经济优势,注重品牌建设,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开展文化产业“一镇一品”探索实践,打造特色品牌。一是以人文自然景观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二是以历史文化名人为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三是以现代农庄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品牌;四是以工匠技艺为重点,打造艺术品牌;五是以乡旅小镇为重点,打造快乐文化品牌。通过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塑造乡村艺术特色形象,彰显乡村文化魅力,显现品牌文化效益。
9)-社群组织与内置金融平台
发现更多农村村社组织以及金融平台,为村社内置合作金融组织创建和运营提供咨询服务,发展包括资金互助及存储借贷、抵押贷款、股权化、土地银行及信托、流转交易、农业保险、村社内部结算和余额增值功能等金融功能和作用,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培养内生动力,建立村社内部资金互助(信用合作)、消费合作、生产合作、盘活闲置资产、对接外部合作的机制,重建村社共同体,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