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思乡,不过一碗胡辣汤




胡辣汤是家乡的传统早餐,汤里的材料不多,主料是包裹着肉丝儿的面疙瘩,辅料就是粉丝,也有些卖家会加上点面筋,黄花菜之类的小物件予以点缀,这些是属于不同卖家做汤的习惯。


由于汤里要加很多胡椒,所以从肉到汤都是灰灰的颜色,也许为了让它看起来更漂亮,或者说家乡人都好荆芥这一口,在从大铁锅里盛出一碗汤以后,撒上一把荆芥当是点睛之笔,颜色翠绿,香气蔓延。




胡辣汤的地位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只要有早餐摊的地方就必定有胡辣汤,大一点的摊位还会备有热干面、粥、豆腐脑、粉皮汤等等,但是只有胡辣汤可以单独成席。一个只有胡辣汤的早餐摊绝不奇怪,但你不会看见只卖热干面,或只卖豆腐脑的早餐摊。



潢川小潢河

摄影:涂白亮


凡是生于潢川,长于潢川的人,绝对有着胡辣汤的情节,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最爱的那一碗。即使离乡多年,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定是要早起喝一碗胡辣汤。一口汤入胃,家乡就融于心中,思乡之情才算略解。近些年,无论家乡如何变化,胡辣汤的地位仍是有增无减,甚至有些卖家搭上经济发展的列车,通过卖胡辣汤发了家,这在早些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每个摊位的胡辣汤口味都略有不同,小时候家住北城,开在棉纺厂对面的那家胡辣汤口碑甚好,多人推荐去吃,不过我并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高中以后,家住南城,又有朋友推荐南城菜市场门口的那家,说是牛肉做的,味道不错,我吃过以后仍觉得一般。



潢川小潢河

摄影:涂白亮


潢川县城以一水而分南北两城,北城时尚,南城古朴。北城汉民居多,南城则聚居了一批回民,因此他们做胡辣汤用牛肉,而非猪肉。事实上,我认为肉本身并不对汤形成多大的作用,而是如何揉面,又如何吊汤才能形成口味相似却滋味截然不同的胡辣汤。


上高中以后,搬了家,也认识了新朋友。L同学带我去南城古巷中吃了一碗让人牵肠挂肚十几年的胡辣汤。这家摊位位于古巷深处,巷子里的路是用青石板或方砖铺筑,高低不平且不论,每逢雨天就泥泞不堪,巷子窄而悠长,街道两边住满了居民,临街的几乎都是开门做生意的,早上卖菜的尤其多,摊位将窄巷侵占的更窄的了。





我们骑着自行车,跌跌撞撞的路,时不时的驻足要避让对面来的各种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无暇观赏两旁旧房屋的雕梁画栋,并且路过多次著名的八角楼而不自知。终于来到一个较为宽敞的地方,是南城电影院的旧址,也早以弃之不用,但是这家胡辣汤的摊位还要往前。已不知走了多久,对南城的陌生让我觉得好似去到了一个未知之地,终于在一家黑不溜秋的低矮房屋前停下,房屋门口支着着一个一体式的早餐摊,炉子在右,碗柜在左,中间由一块板子连着。炉子上支着一个大铁锅,里面就装着让人魂牵梦绕的胡辣汤。卖汤的是一个带着白帽子的回民老头。



那大概是2003年,胡辣汤小碗一块,大碗一块五。我记得我打算买小碗,L说他们家好吃,你可以要大碗。于是要了一大碗胡辣汤,从此被他们家的味道给牵引。我形容不好那碗汤的美妙之处,但是喝过他们家的,我对其他摊位的胡辣汤从此是不会主动沾一口。






上了大学以后,寒暑假还是可以经常回家,暑假的例行事情就是约上朋友去喝胡辣汤,寒假也是如此。但他们的汤一定要去的早才能买的到,过了8点半大概就卖光了,这简直是我早起的唯一动力。寒假对他们家的汤念想更加困难一些,因为他们大概从腊月28到正月初6都会歇业,后来,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从高中到现在已过去十几年,卖汤的老头也将衣钵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是带着白色帽子,站在摊位前,不急不慢的盛着汤。有一次我自己早早的去买汤带回家吃,他跟我说:“那个经常跟你一起来的小女孩今天早上6点就来了买了10块钱的带走了。”我知道,这是又到了离乡的时候了。






离乡,不过一碗胡辣汤。



文 | 涂真


编辑  | 罗瑞仪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陈炯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艺乡建】工作站落地金海湖
下一篇文章
国家艺术基金“用艺术点亮乡村”项目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授课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