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艺乡建】柳冠中、郑国先生展评







展览:

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陈炯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展



地点:

中国美术馆5号厅



展期:

2021.10.12-2021.10.20


温馨提示:您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amoc.org/)和微信“中国美术馆”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进行实名预约。






展评






柳 冠 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

光华龙腾奖委员会荣誉主席;

美田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心相》






——为陈炯作品展的“贺辞”



据说,历史学家们习惯于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长流的横截面去剖析时代的特征。那么,在当代这个横截面上又当是怎样的呢?我想,在这个横截面上,也将会

像陈炯教授的作品所描述的那样,展示给我们的当是那个——艺术殿堂与所在的外部世界——“乡风生态”语境融为一体的“心相”。


艺术是在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基础上,凭借人类的生理器官——眼、耳、鼻、口、体升华为文化器官的过程,在越来越复杂的矛盾中去思考、去认知后的实践,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这就是共生的“美”。这种既代表空间又代表时间的情怀,正是陈炯认知客观世界的艺术观。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正在它们有主有从、互补互济、共生并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科与艺术、古典与现代的并存繁荣——即“共生美学观”的意义。


标志着各个历史阶段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设计,一直以“无声的服务,无言地命令”潜移默化地从物质上、精神上关注着以人为根据、以人为初心、以人为归宿、以人为社会终极的价值判断。因而,仅仅把艺术看成是功能主义、实用主义、功利目的和工具的观点,显然是极其狭隘的,那艺术只成了以牟利为宗旨商业工具。


这是说,当代设计已变得与人类社会总体的系统不能区分的了。早已应该超出单个作品、仅陈列在美术馆、画廊中,而应扩展到当代、未来的、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领域中陶冶国民的情操。


当代艺术与设计已是一种理想和存在统一的规划活动,它应该把人文的、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科学的和技术的进步组成“系统结构”的资源,以社会创新的机制,去创造更健康、更合理的、可持续的人类新生存方式。丹麦设计家艾克·赫罗早在1970年时就忧虑而又热切地期待的:“设计的实施要求以道德观为纬线,辅之以人道主义伦理学指导下的渊博的知识为经线。……以大量生产、大量购买、大量消费,还大规模地毒害环境……,这就意味着‘设计’要么成为自我破坏的手段,要么使它超越我们所熟悉的现状,成为更加合理世界中的生存的手段。”



由此我以为,今日的设计与艺术之所以被看作当代文化结构的内核,已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了。



我相信观众再看了陈炯在艺术之路耕耘中隐隐约约看到了血脉相通、融合贯通的灵魂心相,也再一次验证了这种既代表空间又代表时间的超验未来的情怀,这种探索、创新的心相正是人类存在于时间长河里的意义所在!


今天大家见证了他的艺术设计的作品和研究的探索的硕果,启迪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中国的艺术界与设计界的重任。进而重新思考

“今天之所以是这样,那是因为过去就曾是这样”的那种传习惰性的思维模式。



今天为什么不可以有过去不曾有过的那样呢?


愿此展览的问世能为艺术界、设计界同行的朋友们增添思考的兴趣,以激励更多的同仁切磋探讨,齐心协力,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的文化推向当代世界文化的峰巅。


  柳冠中

   2021年9月6日




郑 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博导





《怀旧与未来》






有感于陈炯博士的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艺术何为”,这既是陈炯博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他带领的“艺乡建”团队多年来的长期探索的一个实践领域。虽然我是主要从事城市领域研究的学者,而陈炯博士是多年来一直深耕于乡村的艺术家。但与陈炯博士相识15年里,我一直为陈炯博士对艺术的热爱、对事业的激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所感染。在陈炯博士艺术振兴乡村成果展来临之际,我也借此机会整理一下自己对艺术与乡村振兴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虽才拙思浅,亦望以此与陈炯博士以及同道好友互勉共进。



在时间维度上,以现在为界限,可以分为过去和未来。

过去是一种隐藏的力量,它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梦想,是人们身份认同和差异建构的重要来源。关注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过往中寻找自信和力量,进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未来意味着希望,它赋予人类社会非凡的意义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未来与过去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深厚的过去,我们就只能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因此,追逐未来必须寻求过去,把握过去者才能把握未来。



怀旧是对过去的缅怀和眷恋,乌托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它赋予过去一种特殊的魅力。现实生活越是不如意,人们越容易怀念过去。怀旧虽然依托的是过去,但是面向的是未来,具有乌托邦的含义。乌托邦原本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充满美好和理想的褒义词,但在20世纪的理性主义和意识形态斗争导致其贬义化。西方的理想国和伊甸园、东方的大同社会和桃花源,他们都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但他们又是以遥远的过去为原型和参照。



20世纪始于乌托邦,而终于怀旧。

从启蒙运动开始,西方社会开始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主要依赖于普适性的价值和新兴的科学技术。20世纪出现的现代主义更加渴望摆脱传统,坚信理性和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光明城市”等乌托邦式的图景。但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后又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乌托邦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人类又重新将目光投注于过去,怀旧之情被再次激发,现代化的乌托邦退场后留下的空虚开始被地方性的怀旧来填补。



乌托邦是城市的想象,传统乡村则是怀旧的场域。

怀旧和乌托邦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导致城市失去记忆,失忆之城犹如失忆之人一样是焦躁的,乌托邦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失忆后的焦躁。而乡村是具有个性的,传统乡村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充分顺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契合各地的民族和风俗习惯,给传统乡村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乡愁成为人们抵对抗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传统乡村成为人们寄托怀旧之情的应许之地。因此,传统乡村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和世界的。



过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怀旧也具有三种范式。

对过去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这是客观的过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过去留下来的事物,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会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形式流传至今。三是我们对过去的主观认识,通过过去留下来的遗存我们可以推测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这种推测很大程度上是受现实所左右并且是面向未来的。与之相对应,怀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修复型怀旧,它强调的是“旧”,试图复原真实的历史;二是反思型怀旧,强调的是“怀”,是对过去的思考而不是过去本身;三是创造型怀旧,它强调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只是为追求理想的未来而塑造一个完美的历史图景。



艺术之于乡村,正如理想之于人生

。留下记忆、表达情感和描绘希望是艺术的基本功能,乡村昨日的记忆和今日的乡愁需要艺术来表达,乡村的未来也需要艺术去展现。缺少艺术表达的情感是空洞的,没有艺术的乡村则是乏味的。艺术家对社会和生活更加敏感,也更善于表达。陈炯博士及其带领的“艺乡建”团队聚焦中国传统乡村,他们基于过去而面向未来,始于怀旧而志在创新,既是追忆者也是追梦人,一心为乡村振兴谋求一条艺术之道。在浙江衢州、贵州丹寨、云南兰坪、湖北孝感和神农架等地,他们进村庄、入农户、走田间,寻找传统村庄的历史遗存,积极开展反思型和创造型怀旧,通过绘画、文创、装置、构筑物等各种乡土表达方式,去唤起离乡的人的乡愁、提升在乡人的自豪感、增强外乡人的识别感,进而激发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渴望。现代城市,一直试图让生活更美好;而艺术乡村,未来必定会让生活更为向往。



“乡村振兴,艺术何为”,这既是一个长期的研究问题,也是陈炯博士及其团队正在揭晓的答案。








现场留言:



“艺术是美,也是最柔软、温暖的关爱”



“艺术不在书斋里,在祖国的前途命运里,在大众的生活里”



“艺术之美在山川人文”




“艺术与乡建如此完美结合!”



“艺术为人民服务”



“希望艺术能帮助更多的人”



“生活即艺术”



“带着家里人一起参观”




“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用毕生去捍卫美术的高贵和艺术的典雅”



“与乡村对话,与美丽同行”






展览视觉设计:刘芮彤、王少辰

本期推送排版:罗瑞仪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艺乡建】《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贾方舟、黄丹麾先生展评
下一篇文章
【艺乡建】《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牛宏宝、周帆先生展评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