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城南,坡塘村下有一座名叫“云松”的自然村。步入“云松”,顷刻便被一片“绿意盎然”所裹挟。只是村口的一棵银杏,便已有1500多年的树龄。村内有两条古道:村南古道,风景优美,两侧是群山翠玉,绵延的茶田和竹林卧于其中。斑驳的山径和布满青苔的碎石记录着村庄的历史,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这里也有商祖范蠡筑坝的传说,有关于生产、开垦一代代辛勤的故事。村西一侧的黄牛岭古道,如今已经改为机耕路,但作为攀山步道依旧吐纳着幽静、茂密的生机。

村口银杏

茶田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艺乡建】
团队于4月22日入驻云松村,通过
景观节点的打造、与村民携手文创升级、“艺乡童 微艺课”、公共艺术打造、记录访谈
等方式发掘乡村潜力、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庄的影响宣传力度,助力美丽乡村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入驻云松村

罗书记向艺乡建团队介绍云松村现状
#01
一、空间塑造 节点更新
云松自然村向北通达越城城区,车程20分钟左右。向南三面环山,被茶田竹林环抱,自然资源丰富。村庄风貌在创建3A时进行过整改,屋舍、道路整洁,并保留了一定传统的台门结构。然而少有的民宿空间却因为村庄与城区距离较近,村庄内部缺乏商业滞留空间而无法获得持续收益。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艺乡建】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进行深入访谈,最终梳理了村庄游览路线,并在主干道游客必经之地着手打造可滞留的空间节点,形成预设。一方面对外美化村庄环境,强调云松IP形象,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挖掘、梳理、展示出云松村更多的人文故事。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消费可能性。另一方面,村内节点的打造由团队与村民共同设计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观众审美,同时以“艺术”作为抓手,增强村内凝聚力、提高家乡认同感。

建造中的竹林休憩亭

艺乡建团队考察施工现场

改造后的休息节点
#02
二、文创升级 艺术赋能
游客娱乐缺乏内容。云松村内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青年在绍兴城中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村内大量劳动力闲置下来。【艺乡建】团队与村内妇联共同召集村里的能工巧匠,携手进行文创升级工作,文创作品由团队进行设计,并与村民共同制作完成。文创种类丰富:
包含布艺、剪纸、竹编、篆刻
等等。作品最终呈现出一定的功能性、美观性,并具有商业价值,同时让村民获得自我造血能力,为提升村庄收入做出贡献。同时在社会价值方面也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乡土情怀。以艺术赋能村民,在手作文创产品打造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村民审美。

村民制作手编织工艺

艺乡建团队制作手工艺品

艺乡建成员赵佳慧与村民合作制作手工艺品

艺乡建团队成员制作手工艺品
部分成果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三、艺乡童 微艺课
4月26日,团队到达云松村的第五天中午。【艺乡建】团队在坡塘村坡塘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微艺课,讲授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要求,之后由团队和班主任老师们一起组织到云松村进行风景写生。27个小朋友分成三组,分散在大银杏树、云上小馆和茶田,主题是画周围任何自己的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几乎不做任何选择上的引导,让孩子们自由地在树荫下、凉亭中、半山腰上寻找目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眼中的自然呈现在纸上,这是一个在自然界中寻找、发现、重塑美的过程。在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创作后,孩子们满载而归。

学生们在茶田中写生

学生在茶田中作画

陈炯老师指导学生作画

艺乡建团队成员赵乾指导学生作画

开心写生

发现新的画画方式

学生展示作品

活动结束后被孩子们包围

离开时,期待下次再来的开心笑脸
坡塘小学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这里的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显然,乡村美育的基础设施、师资条件较城市而言可能是有差距的,但它具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振兴是要全年龄段、全方位的,可以适当的增加青少年儿童的美育机会,我相信这对孩子们也会是难忘的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从自然中感悟美的过程都是快乐的、愉悦的,这正是美育教育寓教于乐的体现。

艺乡建成员赵乾正在上课

校内微艺课
【艺乡建】未完待续……
文案编辑:钱 艺 李慧妍
图文排版:罗瑞仪
指导教师:陈 炯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