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为使艺术激发大郑村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赋能党员干部、村民一起干事创业原生力,助力村庄和谐发展和基层治理,8月30日上午,在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的古樟树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与当地领导干部、村民以及应邀嘉宾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畅谈会。大家围坐在“艺乡建”打造的“共生”石上,以“艺术振兴乡村”、“工艺文创之路”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除了蔡圣洁(大郑村“第一书记”)、葛爱珠(大郑村党支部副书记)、葛主节(村民义工队代表)以及驻前童历任“第一书记”以外,参加畅谈会的嘉宾还有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齐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汤晓东(上海“艺库文化艺术中心”总监)、唐兴荣(甘肃文化旅游商品研发推广中心主任)、邹晶(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前童镇相关职能科室,大郑村村干部、党员代表、匠人代表、村民义工队、妇女代表,新闻媒体等。
陈炯主任说:“大郑依托前童古镇,我觉得就可以对于前童的文旅过夜经济形成一个补充,对于大郑,我们需要干的事情就是导流,有人过来游玩,村民就会有一些收入。我们要做一些东西,来吸引人们消费。”同时,陈炯在畅谈会上,还进一步描绘了大郑村未来发展之路:“按照‘悦目赏心、化古开今’理念,结合艺术振兴乡村工作,改造20个节点景观,真正使大郑村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平讲到,对比中西部地区村庄,浙江东部沿海的村庄人气旺,很多都像大郑村一样,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很高,但关键还是要有核心主题和产业推动村庄发展,可以通过艺术振兴乡村改变人心,加强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不断让乡村充满幸福感。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认为,想要艺术振兴,还要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些村民的想象力一旦激发,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内心的美好事物表达出来。创造力就是生产力,要让村民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思想,激发他们的原创力,发挥乡村匠人的资源优势,共同把村子的工艺产业做起来。
甘肃文化旅游商品研发推广中心主任唐兴荣说,很多精神层面的文创产业在乡村逐渐生根发芽,要把能工巧匠这部分群体运用好,通过民艺传承与创新提升村民思想,通过农艺结合让村庄发生美丽蝶变。
艺术振兴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美,更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7月份,陈炯主任带着他的“艺乡建”团队入驻大郑村,第一件作品《共生》迅速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在大樟树下,石头与古树融为一体,意喻“和谐共生”。慢慢地,小村庄内风景不断“渐变”,原来简陋的白墙面重新设计,郑八景之一“塔峰耸翠”与《溪山行旅图》结合,被陈炯主任用电钻刻上了墙,裱上木框后,巨幅“山水画”成了村庄网红打卡地;凉亭、竹园、故事墙、咖啡厅、美丽庭院不断被改造提升……村庄的艺术改造彻底激活了大郑村民。老党员葛为民常常给游客义务讲述总书记当时来村里考察时的情景和嘱托;村民葛学军从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连续两个月坚守在高温下用汗水改造村庄各个节点,村民们用实际行动催生着大郑村的“蝶变”。“村班子更团结了、干群更和谐了、乡风更文明了、生活更多姿了,艺术振兴乡村行动把大郑村变得更美,让村民变得更幸福。”大郑村第一书记蔡圣洁说。


艺术振兴乡村,更要激活村庄产业振兴,让老百姓富起来。在艺乡建团队成员的引导下,村里很多有手艺的村民都开始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村民葛丹婷就是其中一员,她和“艺乡建”研究生团队一起设计的红色系列、玉米系列工艺文创品就被展示在了大郑村的村服务中心。“我从小就喜欢手工编织,人大团队来了以后,给了我很多创作方面的建议。”村民葛丹婷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巧手妇女都开始跟着她一起编织玩偶、手包、帽子等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还有村民葛主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他和陈炯主任的共同创作的木石作品计划11月份在上海展出。


当日下午,“两山”实践·全域旅游——艺术“话”前童主题研讨会在前童镇开展。出席下午论坛的专家有:吴平、齐悦、邹晶、唐兴荣、丁继军、陈炯,与当地领导:李贵军(宁波市宣传部副部长)、叶秀高(宁海县宣传部部长)、张畅芳(宁海县前童镇书记),以及文旅局,农业农村局,文联等单位领导。
研讨会围绕艺术如何赋能古镇工艺文创产品提档升级,艺术如何赋能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艺术如何赋能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
通过本次座谈交流、实地指导,对提升前童古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了学、产、研一体化的校地共建工艺创想基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力助推了前童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助力了前童乡村全面振兴。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1条评论. 发布评论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