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艺乡建】陈炯参加四川田野双年展










(视频来源 当代艺术频道)


2021年3月14日下午两点,由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荣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荣县乐德镇人民政府、北京达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县大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四川雕塑学会、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中青城投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红土地·2021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魅力盐都·安逸灯城”2021春季文旅系列活动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隆重开幕。



红土地—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的价值


中央政策为各地的全方位发展指明了方向。最新的中央政策指出:无论是美丽中国的打造、乡村振兴的实现,还是特色小镇的建设、美丽乡村的构建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均应以当地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与系统化的挖掘、梳理与利用,以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将以“红土地”为主题再次拉开帷幕,自贡荣县乐德镇的“红土地”为创作场所,用当代艺术点亮乡村,为新农村建设尽当代艺术的应有之力。


西周时,荣公封国于此,已有3000余年历史。因“荣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赐土于此。“荣”之专名,以“荣”名山、名水,名州、名县皆自“荣国”而来。 荣县矿产丰富、红土地更是孕育了鲜明的巴蜀文化。


“田野双年展”基于在地资源禀赋的开发,致力于地方系统性与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红土文化”,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自贡荣县最醒目的社会标签。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指导,艺术节以整体的规划、独特的方式、系统的路径为保证,达成上述目标。艺术即作为目标价值之一也作为建设抓手。


“田野双年展”,在多次论证的基础上,被作为构建红土文化文化系统工程的开篇,正是源于其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价值。其价值概述如下:



一、 政治方面,

是国家“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和“三农”政策的创新性践行;



二、 经济方面,

通过红土地艺术节构建城市品牌及相关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塑造区域品牌与农产品品牌附加值,进而带动产业的效益提升,激发经济活力;



三、 文化方面,

对荣县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并借助艺术手段创新性地构建在地新文化;



四、 生态方面,

艺术的手段不但不破坏红土地的青山绿水,而且通过艺术系统的置入,可以形成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融合的新的区域生态系统。



五、 社会方面,

构建荣县新的人文艺术环境,丰富市民、村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提升市民、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六、 艺术方面,

艺术是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野双年展”,并非简单的艺术作品展示,更区别于当下国内的各种雕塑节。从本质而言,属于公共艺术,凸显的是公共艺术的多元价值,尤为强调艺术性、文化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及体验性的多元融合。


因此,艺术节的动机决定了策划、设计、实施考虑结构多元。换言之,艺术节价值的实现和轰动效应的最大化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师的问题解决能力、规划师的合理布局、品牌与营销专家的策略、旅游专家和经济学专家的独特经济视角和产业视角等方面的高效融合。


人类和艺术的发展从来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来是社会、人本身相互相成。人类社会影响艺术、艺术同时也引导人们进步。当代社会的情感、智慧、希望寄托于艺术,而艺术是最佳的沟通交流手段——化春风于无形进行表达、展示。人类也总是从艺术中获取灵感和智慧,给予无穷的想象和启发,使我们更聪慧、更有鉴赏力、创造力。艺术是“美好”的代名词。


“田野双年展”是实现荣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的方式,是系统策略中的构成之一。提炼本地文化精神、文化内涵、当代城市发展战略与取向所实施的人性化、人文化的城市美学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区域品牌战略的实现,打造地缘人文的魅力指数,创造差异性吸引力的美学场所典范,实现城市空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归向的文化自信。


一个地方的行为习惯、精神价值、集体人格统称为文化。文化的发展需要化古开今,我们正在创造新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

【艺乡建】创始人

本届艺术节顾问:陈炯




总策划:一山老师




《2021楔子在自贡》


傅中望


农耕器具中的楔子


A:"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这句古语道出了农业与农具的密切关系,农具在中华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维糸农耕器具结构稳定、持续耐久使用的关键构件"楔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B:在传统土木造物中,楔子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农耕器具中,楔子将纵向的楔入力转化为横向的膨胀力,这种力学性能起到了加强、紧固、连接的作用,锄头、犁耙、水车、风车等器具无不使用楔子。


C:将结构功能性的楔子,从农耕器具中抽离出来,强化其视觉特征,使之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象征。在年复一年、春耕春播、秋收冬藏的劳作中感受楔子的力量。






《传来的好消息!》


焦兴涛


钢藤音响互动装置


高3米,宽2米,长4米


电杆上、房舍顶操场边的高音喇叭是乡村随处可见的景观,也是国家政府重要文件精神传达和社会信息分发的集散地。沧海几经变迁,他已成为时光故事里的历史遗存,但对其深刻的记忆依然存活于今时日常的缝隙之中。田园将芜,耳边还乡,世界一动不动的滚滚向前。用藤条编织的喇叭造型,中间相连,一头可坐,观众可以坐在里面倾听专门录制的音频,感受田野时光。






《红彤彤的朝天椒》


李占洋


2021


钢材水泥矿物色粉


朝天椒是自贡地区当地的经济作物,是农民最广泛的农产品和经济来源。每当油菜花盛开,红土地上显出靓丽的色彩,红红的朝天椒遍满大地,更掭加一道火辣的风景。火辣,正如当地人的性格,热情,好客,奔放。我们通过对朝天椒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把它放大三米。直观的方式使老百姓对朝天椒水泥雕塑会产生一种欣喜的感情,使他们为家乡的特产骄傲,这种骄傲被放大被做成户外雕塑永久陈列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符号。这样通过对一株植物的塑造,产生了人文和地域交织共鸣的情感符号。


朝天椒水泥雕塑和田里的辣椒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作为辣椒基地的标志。辣椒雕塑不单单是一个标志雕塑,同时还有互动功能,当春暖花开,游人到此,小朋友可把水泥雕塑辣椒叶当做滑滑梯,在雕塑辣椒下嬉戏,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可互动的装置艺术。






《一万年前的红岩坡》


邓乐


2021


科顿钢红岩


地图上这个地名叫“红岩坡”但红岩坡只剩下几块碎石,时间把有楞有角的岩石变成了红土。艺术家用耐候钢复原红土地一万年的前世。可能再过一万年雕塑与红岩坡一样会变成红土,成为乐徳红土地的后世。雕塑的铁氧化后会使土壤变得更红。艺术家终坚持公共艺术在地性创作,融于本土的人文与历史时空之中,所以二度现场考察完成了作品的构思。







《红土地美术馆》



邱光平 



2021



红土乡愁美术馆传统工艺取景框打卡地


红土夹板夯土棒镜面玻璃油画画框防水胶


红土的颜色像极了西方美术馆的展墙颜色,用农村传统建房的夯土工艺做三面红墙,墙上分别开了一到两个取景框,内壁贴上镜面玻璃(反射天空或地面),再装上油画画框,看起来就好像是墙上挂了一幅风景油画。观众站在墙的前面拍照留影,也可以在墙的后面的框里拍照,形成画中的人物,作品与观众发生互动关系,三面墙在山丘之上形成围合之势,必然迎来观众打卡留念。“红土地美术馆”借三面墙来抛砖引玉,其最大意义在于艺术家对这片土地给予了深切的期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有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参与进来,让红土地真正能够生长出一股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带动老百姓的生活向前发展。






《辣道》


赵瑞


2021 


农事 竹编 簸箕 辣椒粉末


乐德镇盛产辣椒,也是当地主要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作品选取辣椒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色泽,采用肌理创作语言表达,呈现出与红土地浑然一体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红土地”之下的“田野”魅力。






《四季·风》  


杨礼杰


2021


农用鼓风车 钢材


以农用鼓风车形成一环立于红土地之上,鼓风车乃农业必备之物,有风借风,无风鼓风,意为风调雨顺。同时春去秋来,四季更替,在时间的流逝之中,农具的某些变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与改变。






《犁》


段秀森


2021


钢材,木板


950x250x400cm


以中国传统农村沿用几千年的经典曲辕犁造型为元素,结合奋力耕作的牛的形态,是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视觉符号,以现代的造型方式呈现自贡红土地绵延千年的乡村图景。






《丰收的喜悦》


赵彦青


2021   


水泥 草泥灰 太阳能 电灯 钢材 丙烯


环保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钢需,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们共同的新目标!“南瓜”、“毛毛虫”“鸟”以及“人”是敌对和共生的关系,几个形象结合在一起,既对立又和谐!人是生物链中的王者,应该尊重自然的法则,而不能强行利用手中的霸权去破坏生物链,保护好生物链,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南瓜”的门和窗是毛毛虫咬出来的洞,预示着和谐生态环境的回归!作品内部空间设定为具有功能属性的现实感“小卖部”,而现实空间“小卖部”的主宰就是人,人收获的食物所换取的金钱,也是大自然生物链的最好馈赠!作品内部空间的墙面用草泥灰做处理,把人带入工业化之前的视觉体验,勾起了人们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忆!“小卖部”概念的植入,既增加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功能性,也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大地的孩子》


赵煜亚  


2021   


行为  钢铁  漆  红土影像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以及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诞生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大地用她的资源滋养我们,我们用文明艺术回馈大地,热爱大地,保护大地。艺术成为连接人与大地的地缘与血缘纽带,延续着这种共生共荣的“血脉”关系。






《日当午》


任宏伟


锄头 钢材 2021



锄头,一部分锄头与当地农民以旧换新。我用锄头焊成三个太阳“光圈”,造型像个“收割机”。农村正在向新农村迈进,勤劳的汗水与高效的收获。让我想起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句,锄禾日当午…






《种子计划——放心生长》


主玛于江/罗宇杰


2001年


自然风力助动 环保地螺丝 旋转金属轴承 综合造型


通过动态装置的艺术方法,使得一粒随风萌动生生欲发、欲长的种子,置身于放心生长的生物环境中。此动态装置以种子为生命象征,顺应油菜梯田里气流风向与机械动力学原理的有机结合;在竹编工艺和科学设计的动态交互中,用风动心动的视觉形态,揭示出改善生态环境,将生命放置于生生不息、放心生长的当代社会的美好诉求和艺术理念之中。






《丰》


文豪


2021 


木条 4x4x5m


用木条搭建一个圆形“粮仓”,寓意五谷丰登。

大地农田建筑人居是“谷仓”形成的语境,搭建后有建筑(谷仓,麦垛)意味的雕塑貌似抽取建筑中的灵魂(骨架)部分,具有视觉审美的功能,律动,通透而有次序感。






《宙鸣》


杜洋


2021 


竹 钢 灯 绒布 丙烯彩绘


“传说在我们家乡常见一种奇异的鸟,

火红的羽毛,

硕大的冠子,

清脆的叫声……”

传说的不一定真实,

但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确定的。

太阳初升,

雄鸡高鸣,

田间忙碌的身影……

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也是留在时间里的印记与精神图腾。

时间或许是沙漏,

但是我们创造了时间!






《土地的力量》


谷德昊 


2021


农耕


此作品表现了耕牛与农民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这种世世代代沿袭的农耕文明,体现了牛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通过不同木材的拼接组合,以呈现出乡村土地般厚重的视觉受。”牛”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敢于拼搏,开拓进取,勤劳奉献是牛精神的灵魂与本质。作为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弘扬“牛精神”。






《星系》


胡尹萍


2021


事情


玻璃钢 纳米漆 芯片 


小时候奶奶经常讲一个传说:“在我们家乡的天空常见一种奇异的鸟,火红的羽毛,硕大的冠子,清脆的叫声,她们的蛋五彩缤纷且金光闪闪,见到的人便会吉祥幸福…”,一直期待着能看见,但终究不曾见过。传说的真实性是不确定的,期待是确定的,期待就是另一个文明,当人凝视宇宙的时候宇宙也在凝视着人…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老师



四川美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焦兴涛老师



孙振华老师与陈炯在开幕式现场



贾方舟老师与陈炯



论坛研讨会合影



陈炯老师发言



艺术节执行策划游艺老师、《艺术工作》王秋凡老师与陈炯



参与活动的村民们



被结实的踩了一脚



艺术节现场景色




总策展人:

一山   四川省雕塑学会顾问、当代艺术家

贾方舟  著名策展人、批评家


顾问:

巴德·艾克曼斯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亨利·琼博    刚果美术家协会主席

向   理   明天文化创始人

贾廷峰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

张鹏飞   中青城投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   炯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委会主任、【艺乡建】创始人


评委会:

张子康  著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何桂彦  著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隋建国   著名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崔灿灿   著名策展人

克劳斯·梅维斯   著名策展人、德国汉堡美术馆前馆长

桑   弗    意大利前文化中心主任


执行策展人:

张长收、王志刚、李杨雷、游艺 


活动统筹:

龙潇怡、席珺榛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下一篇文章
创绿家新疆交流会回顾|西北大自然的守护者都在做什么?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