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尚逸|婺源云何堂





引言





在江西婺源清华镇的一个偏而不远的地方,经由一条乡间窄窄的水泥路,可以抵达一个叫梅泽的村子。村名很有意境,环境也很优美,路的一边是一条小河,河水清且涟漪,另一边是田地,冬春的油菜花,夏秋的稻子,植被繁茂,层峦叠巘,鸣鸟清音,划过长空。




这里,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学员高勇深深扎根的地方。

天行不止,时序如轮,转我去日,周三十春,曰高曰勇,泛泛此身,字子字如,昂昂斯人,青春往日,负笈南都。

黑白坚柔,劳劳一身,春夏冬秋,心疲情逸,志劳思悠,奇山丽水,豁耳盈眸,屋舍荡然,居人去休,墙倾土废,铭内深忧,涓埃有助,聚海可筹,借庄严力,致广大谋,老养幼教,业积室稠,坠绪再起,斯文复遒,家园在望,跬步无休。

这,是高勇对自己的介绍,也是他来到国家艺术基金培养项目的原因。他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找到振兴乡村的路径,让更多的人关注快要消失的徽派老宅。


婺源尚逸轩逸家园共建者——高勇



云何堂


村里有栋距今150年左右的老宅,是他们所有租借的3栋老宅中木雕最为精美的一栋。堂名已佚,问过村里的很多老人也都不知道,房东们也不知道。怜惜这样一栋好宅子,不肯让它倒去,他们便决定还是租了下来,使之在衰败中又生出新的希望来。




这是尚逸轩设计的第一个禅意空间。

《金刚经•善现启请分》中:“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起疑心乃是觉知开悟的前提,有疑惑才会思考和领悟,堂名便定为“云何堂”。





出本无心归亦好—停云榭


云何堂的院子主体,是一个小亭,名字叫“停云榭”。



这个亭子的主要功能是喝茶,也可闲坐闲卧,看云出云归。

亭名“停云”,实际上是和堂名“云何”对应的。

这座老宅,初入大门,便是正堂的“云何”。修行上要登堂入室,首要便是发疑,故思“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而在修行过程中,“思”与“问”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体验和觉知,无话可说,无话须说。

不说话,那么做什么呢?便是内观了,不假外求而深自内省。



《金刚经》里说:“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于是,“停云榭”便设计成了眼睛的样子,平台为眶,茶亭为瞳,人居其中,以眼观心。

此心安否?作为茶亭的功能来说,“停云榭”是让人不太舒服的。格栅为墙,八面来风,人居其中,若无稳靠;玻璃为地,其下为池,人坐其上,若置虚空。

总觉得有些不踏实,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但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哪里又有那么多踏实,哪里又不踏实呢?!


 

进出亭子的门很矮,一般人都必须弯腰而进,不仅寓意要谦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观照当下”,否则便一定会增添一些果报,让你收摄心神,知道自己原来正在进一道“门”!

亭子有两个门,皆可进出。佛说“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因人而异,随缘而已。

亭下有池,池上有月,亭边有阶,阶旁有竹,“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由发疑而内观,由内观而觉知,由觉知而开悟。“停云榭”也像一艘渡船,一头连着一端的池畔,一头向着另一端的池壁,便如由烦恼的此岸到禅悦的彼岸,渡己,渡人。




天井里捞“月亮”——鉴月池


云何堂的重光,是费了很多心思的。

天井是一个重点。依着传统的做法,是一口大缸,既聚归堂四水,以聚气生财,又可兼做消防用水,也是一景致。此处必须要有水,但既是禅意的氛围,便可以考虑一些不一样的布置。



他们设置了一个水池,池壁用黑石砌筑,光洁可鉴,不深,池底用六块黑石板横向铺开,由西到东,西厢房是半圈座位,东厢房是一套琴桌椅,上悬一满月灯,便是希望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境界。



池中有三块石头,第一块玲珑通透,卓然树立,第二块规整厚重,如牛横卧,第三块光滑圆润,致密青幽。



 

明月如佛性,千江似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便可印月;人无论长幼,即心便是佛性。


 

人的佛性是本性具足的,只不过被后天所谓经验知识等蒙蔽,深陷我执与名相之中,但只要拨去这些迷雾,还来一个清静之心,佛性自然显现;就如月印江水,水清而月明。

然而,从凡尘的此岸何以达到解脱的彼岸?佛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在乡村,想真正扎下根来,不忘初心,最终得偿所愿,应当如此而为:

此六者,便是从烦恼之此岸抵达极乐之彼岸的桥梁和路径。

除六度外,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大千世界,乱花迷眼,玲珑心窍,纵情逞欲,心境不宁。此时或自制,或他助,要自我约束,克制情绪,知何事该为,何事不该为,以戒为师。


 

持戒之后,看似生活并不那么精彩多姿,却“知止而后有定”,此心安定,不随波逐流,真我显现。



心定之后,便可慧眼独具,看破无常,通达本相,圆融无碍。



以是义故,设三石于池中。这些石头也是缘分,刻意求之而不得,无心遇之而自来。戒石玲珑,定石稳重,慧石圆融。




云何堂的荷山壁



云何堂的后堂,是书房和棋室,还有一个小天井。




为了使用的方便,他们在天井加了一个玻璃顶,无飘雨骤雪之忧,得光风霁月之乐。然而仅此是无甚玩味的。

偶得灵感,他们便染了三匹疏薄夏布,七米高,自顶一垂到底,两层叠垂,前一后二,间距一米左右。

虽居斗室,却不乏蕴括天地之气势,站在后堂观,虽仅两层,也有重山叠巘之美。倘稍稍换个观处,或风过,或影斜,则入眼又是不同。

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绝妙处,活泼泼让人悟得“因果”和“无常”。



更在两层布染间布置了在佛教中寓意自性的清净的莲花,五片莲叶。透过梦幻的“美”,可见朦胧的“净”,但终归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唯有揭开布染,才能无遮无碍,一览无余,所谓“明心见性”也。


 

人活世上三万天,不如意者十八九,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无尽烦恼。但一旦看破“因果”与“无常”,无拘无碍,便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东坡居士有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图片与部分文字由学员高勇提供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全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下一篇文章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