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课程第九期




2018年7月25日,“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班由

张夫也老师

主讲了题为

《设计的再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新理念》

的课程。



张夫也老师讲述《设计的再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新理念》


张夫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公益美术协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学部主任。




张老师讲授新时代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生态设计走向设计生态:

我们要从绿色、低碳、环保设计的研究转向研究设计自身的问题。营造出一个人类、生灵与自然之间平衡而和谐的生存环境。


二、从创新走向合理:

由于当前社会对创新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误解,张夫也老师通过具体的图片来展示目前设计存在的误区,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合理比创新更重要。


三、从以人类为本走向以生灵为本:

当设计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处于良莠不齐失衡和泛滥之时,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生灵为本,对当代设计本身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反思和再设计势在必行。


四、从美化生活走向优化生态:

目前设计存在的矛盾点主要有设计双刃剑问题、设计为谁服务的问题、人适应于物与物适应于人的关系等几方面,要解决设计中的矛盾,寻求设计生态的平衡点。


五、从守护走向拓进:

设计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生灵生存的更合情、合理、和谐、美满,给所有生灵带去真诚、友善、利好。



张夫也指出: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从混乱到和谐、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


作为设计人员,设计是为了弘优祛劣、造福消灾,弱势群体更需要设计,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机器的奴隶。要不断促进人类和所有生灵生活方式的改良,优化他(它)们的生活空间,进而将他(它)们的生活状态带入高度合理与完善的境地。  



张夫也老师参观天毓山庄



张夫也老师和大家合影留念



2018年7月26日,“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班由

唐晓刚老师

主讲了题为

《乡村形象设计现象分析及思考》

的课程。



唐晓刚老师讲述《乡村形象设计现象分析及思考》


唐晓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设计概论,VI设计,广告策划设计。



开篇点题,唐老师首先从设计现象着手,从表现、形式、内容、作品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师的认知分析,而设计现象的分析是为了提高社会认知,在更大的环境下判断职能的根本。设计认识是分析现象和职能的差异,通过思考角度、教育背景的差异对比,找到根源解决问题。设计是社会存在决定的,而不是设计师决定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对社会的判断。设计不是个人表现,设计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好设计?评价标准是流行?是利益?还是表现?如何看待设计理论?每一个设计都有出发点,是否基于客观现实?等问题。设计的服务受众是检验设计师的评判标准。



学员们认真听唐晓刚老师讲述


唐晓刚提到,设计作品的结构,应符合发展规律的良性引导。看似无法沟通的设计认识,为什么很多作品会有更大的认可度?要在历史中找规律、找原则、找职责。另一方面,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的组成。VI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传播效果,而不是传播媒介,表现形式要贴切,表现个性的判断基于结构,是在共性基础上表现个性。作为设计人员要考虑设计为广大人民服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



唐晓刚老师老师与学员合影





北京市房山区


天毓山庄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



培训地点


撰稿人:黄思涵、吴雪红

编辑:张倚萌

校稿人:甘露

乡建需要大家参与,欢迎大家投稿


请联系我们:1350316385@qq.com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初心与情怀”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员风采录第七期
下一篇文章
“初心与情怀”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员风采录第八期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