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初心与情怀” ——“传统村落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员风采录第七期






艺路同行,渐入佳境

——龙佳骊


龙佳骊,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入围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6年获立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计划项目,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在龙佳骊的眼中,乡村是农民生活幸福,老有所养、幼有所依,青年人回乡,村民们嘴角上扬的笑脸。她多年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结合社会发展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制,把当代审美结合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非遗传播和美好乡村建设间架起一座桥梁,希望在生产性方式保护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中活态传承。


她说:“民间非遗和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手工艺非遗是比较好的突破口。非遗文创品研发,让非遗技艺通过合理化设计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进入村民和大众生活。发掘乡村传统文化内涵,以非遗技艺为载体,提炼乡村区域特色文化元素和符号,形成非遗文化产业链,使得本村在经济上良性自身造血,让农民利益最大化,为乡村建设不走弯路,简单有效化发展铺平道路。


艺路同行,愿携手更多热爱文化、擅长设计、懂得市场的志同道合者组成乡建团队走进农村,把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多项非遗灵活应用,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更好地用生活唤醒非遗,用非遗点亮农村生活。




高级工艺美术师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龙佳骊




做不倦的公益践行者

——师宏博


师宏博,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传统文化传播者,公益人。


我自小在城里生活,但对乡村却有着莫名的喜欢和向往。最近几年接触传统文化,并深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只是学习了些皮毛,但它带给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回到老家却发现,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影响到家乡那样四、五线的城市,何况更偏远的乡村。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振兴乡村放在首位,在参加乡建班并结合现实情况后,我深深感受到:文化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才是重中之重。


公益一直是我在做的事情,脑瘫儿童、聋哑儿童等线上线下的帮扶活动,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感动!


在公益的实践中我深深感悟到:乡村建设有必要加入公益血液,文化先行,公益助力,甚至可建立专门有助于乡建的公益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意做一个乡建路上孜孜不倦的公益践行者!




摩诃佛缘慈善基金会项目主任——师宏博




乡村振兴需要传统文化回归




——吴雪红


吴雪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花乡》杂志编辑。传统文化推广者,多次应邀在国内城乡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讲授传统文化国学课,直接受益听众数万人。2017年获河南省第二届短篇报告文学奖。


我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乡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记忆中的老家,有群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田坎,还有家族的祠堂。而今,早已没有了原本的样子。


农村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它应该是宁静、安详、环保,而且是与大自然融合的,是空旷的,是多种动、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地方。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能绵延几千年靠的是乡村,我们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中国。如果乡村被摧毁,华夏文化的根基就要动摇,乡土文化孕育着华夏民族的血脉和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只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植与回归,乡村文化基因才会有厚重的承载和呈现。传统村落艺术创新通过乡建中的设计环节,演示祖宗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明辨善恶是非,修正人格品行,形成无形而有劲的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吴雪红






北京市房山区


天毓山庄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



培训地点


撰稿人:吴雪红

编辑:张倚萌

校稿人:甘露

乡建需要大家参与,欢迎大家投稿


请联系我们:1350316385@qq.com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文章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课程第八期
下一篇文章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课程第九期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