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美丽的乡愁
——邓楚君
邓楚君是一个有着楚式浪漫的广告人、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她早年就职于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对民间工艺由衷的热爱,并成为民间艺术的支持和践行者。她先后组建了陶艺、木雕、蜡染等工作室,和湖北非遗大师悉数合作,获得2017湖北省教育厅授牌的高职首届广告设计与制作名师工作室;2018湖北省重大哲学、社会科学从文化策略到文化自信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承与创新研究立项;获得国家、省级设计奖二项;带领师生多次取得全国大赛一、二、三等奖。
从业多年来,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邓楚君一直在思考艺术如何介入乡村留住乡愁?非遗文化、民间工艺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其实,“乡愁”不是“愁”,而是一种对乡土的依恋,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守护乡愁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中国古村落传统文化习俗蕴藏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留住这些习俗,传统文化就有了载体和依托。艺术振兴乡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创造具有田园牧歌式的乡建设计,才能促进乡村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如期来到人大乡建班学习,邓楚君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因为作为院长、书记,放假前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文创室装修改造、湖北省工委党建工作检查等。她说:“感谢我院教职工团队的支持和努力,不然我不能成行。我只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有所成,回报学校。乡建不能孤芳自赏,必须把握乡村文化生态的整体性问题,尊重规律,保护载体,修复主体,在更深层次上续存乡愁记忆、民间信仰、礼仪习俗、境界追求,增进人文关怀,提升乡村文艺传承发展内生动力,这些就是乡建者的使命”。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学院书记、院长
——邓楚君
城市女孩的乡建梦
——邹晶
从小受家庭绘画的影响,一路艺术求学,到毕业后进入设计院从事景观设计,再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及公司老板。虽然经历的丰富多元,邹晶却从没有停止过学习步伐,她更认为,事事都是多元的结合。
对一个从小生活在县城里的“疯丫头”来说,乡村是一种辽阔的、自由的、可以三五好友一起翻跟头,一起捉蛐蛐看萤火虫的地方;是初中时一到周末就羡慕同学下乡回家的地方……而与乡村的结缘,源于邹晶定居浙江后的几年,陆续参与了一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设计。她总在想:乡建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画画墙绘、村前树个相似的景墙?总是觉得少了什么,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初心,想起那个儿时向往的港湾…
通过参加“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学习,邹晶的思路日渐清晰,也对乡建的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乡村振兴的发展,关键在人,自己要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成为有创新想法和实践经验并存的艺术设计师,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
——邹晶
唯一不改是初心
——胡一
胡一,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在读研究生。离乡求学十载,试图以艺术的角度回归故乡,致力于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尽微薄之力。
胡一的故乡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位于雪峰山脉西南端、赧水河畔。近年来,隆回县持续努力挖掘、抢救了大量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小小的县城拥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滩头手工抄纸、滩头木板年画、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每一项都弥足珍贵,精彩绝伦。胡一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家乡推介出去,他向老师介绍了隆回的文化,很快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2017年春,为了安排好学院“捕风捉影”师生首次走入隆回,胡一在家人与当地文化前辈的帮助下,以让师生们更好地体验到非遗为线索,努力打捞整合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帮助师生们联系到多名民间艺人,帮助解决在镇政府招待所住宿、食堂就餐,以自己的乡音,成为和民间艺人们沟通的纽带。这也成了他潜心于乡村建设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摸索,探寻故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在校研究生——胡一
培训地点:北京市房山区天毓山庄
撰稿人:吴雪红
编辑:张倚萌
校稿:甘露
乡建需要大家参与,欢迎大家投稿
请联系我们:1350316385@qq.com
公众号:艺乡建
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
长按上方二维码三秒后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