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南孔渊源——艺乡建团队走进文化衢州(3)




调研


正文

2018年4月25日下午,艺乡建团队听取了当地南孔研究专家吴锡标教授的学术报告。讲座在柯城区政府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炯副教授和丛志强老师带队参加了本次活动。


吴锡标,浙江诸暨人,衢州学院教授,校科研处处长、南孔文化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衢州南孔文化研究。


在正式切入讲座主题南孔文化前,吴锡标对衢州市的地理位置、建城历史、人文环境作了详细介绍。衢州有“四省通衢”之称,是东南形胜之地,北有黄山,南通武夷,西邻江西上饶,东接金华腹地,扼守金衢盆地咽喉地段。自1800多年前建城以来,衢州长期稳居钱江上游,固守四省要冲。太平军攻略浙江时,全省各州县均望风而降,唯有衢州孤城难攻不破,足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衢州还保留着完整的城墙,至今仍有遗迹存世。


“南孔是衢州的一张金名片。”吴锡标从 端友南渡讲起,为团队成员们详细梳理了南宗孔氏形成的来龙去脉。




衢州被学界称为“东南阙里”。 经吴锡标考证,阙里是指孔子的故乡邹地阙里集。端友南渡以后,孔氏族人便把阙里二字作为桑梓的代名词,所以衢州方言至今仍称家乡为“阙里”。“这是衢州文化受南宗孔氏影响的有力证明。”他说。


吴锡标指出,南宗孔氏的文化血脉薪火相传、泽被江南,但也多次经受历史的考验。

在对南宗孔庙问题、孔氏后人分布、相关文献评估等内容充分阐释后,吴锡标提出了他对孔氏南宗的定义,并详细论述了南孔文化的内涵特征。他认为,南宗孔氏是指以衢州孔子家庙为物质遗存,以衢州孔氏为主体核心,支派遍布江南各地的群体。




南宗孔氏具有政治性、宗族性、思想性、地方性等四个层面的文化特征。


首先是政治性。吴锡标指出,历朝历代、各个政权都将礼遇孔子后人作为治国手段,以此来笼络天下士子之心,进而实现思想大一统。衍圣公的名位颇受孔姓宗族觊觎,甚至还出现过“三圣并立”的奇特现象。“纵观历史,衢州孔氏的衍圣公孔洙‘德让爵位’,最能体现儒家文化宁折不弯的刚性精神。他视富贵如浮云,无愧于祖先,是孔氏苗裔的楷模。”


其次是宗族性。宗族是维系血缘宗法制的物质载体,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起到过良性作用。吴锡标结合儒教“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的修史传统,论述了南孔文化的家族史意义。南孔后人通过修订家谱、教化子弟、设立公学等方式,构建起地域文化的正向价值,是当代“最美衢州”城市品格的历史依据。



再次是思想性。衢州是中国古代书院体系的重镇。宋代全国有22家知名书院,其中有两家在衢州治下。孔子后人孔元龙就曾担任过衢州柯山书院的山长。南孔思想在本土化、地域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学术创新,强调灵活、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为后代浙西学人、浙西词派的全面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


最后是地方性。南宗孔氏文化与衢州本土文化合流,最终成为了江南文化的核心板块。“与空谈误国的书斋文人不同,南孔后人坚持做实事,既不失格调,也符合市场规律。这是孔门仁学思想和南方务实精神相统一的结果。”吴锡标说。



讲座结束后,吴锡标就宋代书院制度、南孔形象视听化、祭孔仪式规则、孔氏各支派关系等问题,回答了团队师生们的疑问。


上一篇文章
柑橘的故事——艺乡建团队走进文化衢州(2)
下一篇文章
温情与人文——艺乡建团队走进文化衢州(4)
拍摄:徐浩杰、钱艺、赵乾
文字:徐浩杰、钱艺、赵乾
校对:徐浩杰、钱艺
排版:赵乾

公众号:艺乡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填写此字段
填写此字段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
您需要同意我们的使用条款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村落艺术人才培训在地融合项目

课题研究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途径

艺术乡村化与乡村艺术化

艺术与乡村发展

民俗创新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艺术节庆活动与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品牌化

融合设计

艺术家驻留

赋能基地

微景观改造与手工非遗馆

志愿者与艺术社群

主题空间打造

主题艺术节

村落发展

艺术与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策划与规划

公共艺术与建筑

农村传统手工艺市场化

乡村文化IP构建

家文化的艺术呈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