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湾”发微——文创产品设计

在乡建中,艺术扮演的是一种动态的激活身份。既然是动态则必然以一种“动”的状态在场地上呈现。这个“动”不是一个模式的重蹈应用和机械搬迁,而是要密切结合乡村的场所特性,甚至是村落的主导脉络。文创产品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是基于区域工艺、材料、资源与现代生活以及现代审美的结合,是一个村落的精神凝华和符号代表,因此对其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在艺术家的眼中,乡村的每种元素、每种表达都是一个创意的触发点,艺乡建团队驻扎樊家湾探索的是一种艺术与乡村的结合语言,字词组织成句、成篇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过程。艺乡建团队基于前期对樊家湾的行走调研和深入访谈,深化了对其的认知。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与解读,发掘原生场地元素,以艺术的角度进行在地的文创产品设计。
茶台
艺乡建团队的陈炯副教授,在与石匠手艺人樊月东的不断沟通中,对本地的黄砂岩石艺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磨山村自古以做石磨闻名,祖辈以做石磨为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的使用功能渐渐被历史所淹没,石磨不再具有曾经的重要价值。在访谈中乡贤樊凯提到现有外来的商人进行樊家湾的石头的开采,将黄砂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进行大肆开发,当地村民反映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性价比太低了,也造成了生态危害,这几乎是在赚子孙后代的钱。开发转型成为必然。
基于对此的触动,陈炯副教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寻求黄砂岩在“美丽乡村”下的新解答,既然粗放型的工艺不能满足其需求,那么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切入,基于本地的资源结合艺术的视野带来更为巧妙的产品语言。它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将是一件实用的产品。
▽陈炯副教授在石头上进行创作
▽石匠手艺人樊月东在刻石
陈炯副教授将石料与茶台结合:“石头本身是坚硬的东西,我想改变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质感的认知,所以在茶台(一)中我采用了‘叶子的形状’,可以给茶台营造一种飘渺质感,石头的硬和叶的的轻盈结合,是一种冲突的语言表达。”关于茶台(二)的想法,陈炯副教授提到:“当我第一眼看到他时,我就被它的肌理所吸引,让我想到了山水,所以我想顺其本身的肌理趋势做一个意向的山水,有低有高,有疏有密。”
▽茶台一效果
▽茶台二效果
“我对于场地细节元素比较感兴趣,在走访中,一山一石,一水一磨总是很能触动我。”艺乡建团队的杨美琪同学说道:“我便在不断探求这种场地元素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在起初,我被村史馆的一条编织腰带所吸引,我和张奇同学通过各种方法寻求这条腰带的编织者,在转转续续的过程中,得知编织腰带的老人已经过世,因此我们便在与村民的不断沟通总寻求新的表达语言。”
“有一次在和村民聊天的过程中,我被樊月东家的一匹素色麻布所吸引,既然不能编织呈现元素,那么用本地自织的麻布也是可以的,既然找不到编织的老手艺,那么采用当地枕头上的绣法等也可以呈现场地的元素表达。”
▽杨美琪同学在创作中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樊家湾妇女围坐在一起刺绣
杨美琪同学将现场的感受凝化为一张张的平面语言,每一个元素都是从樊家湾的场地提取,一个石磨、一堵石墙、一条凿石痕、一棵古树,种种都化为一缕情借以“杯垫”上的一针一线以表达。
▽部分杯垫完成后效果
▽桌旗效果
石晓洁同学在走访村民家的过程中,被一个椅子上的坐垫所吸引,经访谈得知这垫子由旧毛衣所做成,将旧毛衣拆分为细线,然后利用自打的方形框架加上秩序的方钉进行穿插配合,手工做好的。
▽石晓洁在当地村民家发现的坐垫
“那个垫子很吸引我,工艺性很强,我再想其商用价值是很大的,配色上有些随意,但稍加设计,完全是非常精致的产品。”石晓洁同学说道。
▽当地妇女在编坐垫
▽设计后的坐垫完成品
在杯垫、坐垫的过程中,“设计”扮演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是一个动态的身份,从初始方案的酵发到方案的细化以及执行和结果,全程都是设计师与村民在不断的沟通中优化、改动设计,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很多农闲的妇女觉得有趣都自发加入我们,因此便呈现出很多妇女围坐在一起的场景,场景记录的张奇同学说道:“这样一个行为过程的本身很触动我,仿佛改变了我心中对于艺术的简单定义,杯垫、坐垫本身的艺术趣味吸引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围坐在一起,朝着一件事情努力,这个制作的过程更加让我动容。”
文创产品的设计激发了我们此行的新认知,马解同学提到:“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更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设计,而是艺术介入乡村的机制、规划产业等,方案似乎应扮演的是最后一步。在地的艺术品创化,创化后怎么去转化为价值,转化为价值后怎么持续的收入,比如成立乡村合作社等,可以在艺术家离开后持续运营,将文创产品转化为后续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才是更大的意义。”
提到乡建的经济效益,让人不得不想到城市建设,艺乡建团队的郑志良教授提到:“在城建过程中,政府和地产商诉求各有不同,激发了很多矛盾,出现不少负面的评价。在乡建中怎样吸取城建的教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要体现出‘真善美’,即艺术家的真情、政府的善意、乡村的美丽,三位一体,并紧紧相扣。艺术家的产品创化扮演的也是链条的一环,要正常的运作乡建的产品收益模式还要综合三位一体的思考,这将是一个更为有挑战的过程。”文创产品与乡村建设相互影响,协同前进。文创产品的设计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怎样去应用、循环、延续则是艺术介入乡村要不断溯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