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樊家湾”

“本研究受到‘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时间:2016年10月2日
地点:樊家湾石匠手艺人樊月东家
访问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陈炯副教授、郑志良副教授、丛志强博士,以及研究生杨美琪、石晓洁、马解、张奇
受访者:手艺人樊月东、乡贤樊军林以及樊家湾热心村民
旨在对樊家湾的特质文化与特质资源做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提升“艺术激活乡村”策略在樊家湾的多元有效性,“艺乡建” 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成立)在前几日“深度行走”之后,采用了“深度对话”的方式。2016年10月2日,团队来到石匠手艺人樊月东家中进行访谈。访谈特别关注了受访对象的差异性和受访内容的多元性。
▽访谈现场
在和村里的干部、手艺人、乡贤以及部分热心村民们的面对面访谈中,乡贤樊军林提到:现在普通的农耕方式渐渐不能满足村里人的生活需求,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做工,或者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短工,
这导致樊家湾现在从事传统耕作的人越来越少。在谈及村民的娱乐方式问题时,樊军林用“单调”、“枯燥”来形容,打麻将、打牌几乎是村民仅有的娱乐方式。
在访谈的过程中樊军林展示了村里的妇女们织的粗棉布,樊月东展示了一些妇女们自制的老布鞋、纺线、纳的鞋底等等。樊月东说:“村里有‘粗取媳妇,细嫁女’的说法,女孩出嫁都要搞一、二十床床单。所展示的手工物件的独特性并不突出,主要是粗放型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其他村落里也比较常见。樊家湾当地人也不以此为“优势工艺”。
▽樊军林展示村里妇女织的麻布

▽樊月东展示村里妇女的手工
谈到村里的石艺时,樊月东说:“樊家湾的石头主要是黄砂岩,石质比较硬。村里老房子的大门以及手磨、石磙、梭架等生产生活用品都是用山上开采的黄砂岩自己打制而成。”樊月东还特别提到他父亲那一辈人基本在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早逝原因主要是打制石头产生的粉尘危害,所以樊家湾的老年人比较少。由此可见,石艺在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带给樊家湾独特文化的同时,造成了村民的健康问题。访谈中得知,石匠艺人患有腰疾甚至早逝是该村的一个普遍现象。村民樊国平提到了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村里的垃圾比较多,在几个月前还是堆积如山,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近期才清理干净。樊家湾没有自家的厕所,只有公共厕所,由石刻的简易器具当作储存粪便的容器。在今天,这样的东西仍散落在村里的多个角落,削减了一丝樊家湾的美。
▽樊国平提出村里问题

通过与村里的老手艺人樊守忠交流了解到:樊家湾的主要问题是人心问题。“我们村里的祠堂在文革时被拆除了。以前有祠堂的时候,如果村民有纠纷就得去祠堂,由德高望重的族长进行调解。那时的村民是有‘祠堂’的概念的,现在的村民基本没有了。”村主任樊守贵用附近村庄村民的流失表达自己对樊家湾的担忧:“我们周边有些村庄,一整个村就剩下一两户人家了。如果樊家湾不进行改变,我们担心樊家湾很可能在某一天就消失了。”这一点是“艺乡建”团队来樊家湾之前没有想到的。从这一意义而言,“美丽乡村”战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樊守忠提出问题
对于村民人心问题的担忧,陈炯教授提出:“假如祠堂重建的话,是否还有可能去行使以前的作用呢?它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关于精神的概念呢?”对此疑问,樊月东稍显凝重:“假如祠堂完整的建立起来,那么家规、族规、村规应该集中在那个地方。遗憾的是,现在这
些村规家规基本已经遗失,仅存的一点也只是来源于口头相传。以前整个樊家湾村民的人心都在一起,现在基本是‘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可见,“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美化问题,而是人心凝聚问题、社会和谐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体系性策略的构建。
在樊家湾的乡建方面,村民们怀有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从对话中也了解到他们所亲历的举步维艰的
过程,几乎是“含着眼泪搞乡建”。在面对这些樊家湾的主人时,我们被他们流露出的浓浓乡情所感动。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都在用赤诚之心来对待樊
家湾的建设,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为樊家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的决心。
(指导老师:陈炯、丛志强、郑志良;文字编辑:杨美琪;图片编辑:张奇、马解
;
文字记录:张奇、石晓洁;支持单位:中国民协民族书画创作交流中心、华夏城市研究院、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